2009年以來,中國連續九年保持了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地位,對外貿易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形勢正從此前的以出口為主向進出口并舉的方向轉變,未來將更加重視國際貿易平衡。2017年7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穩定出口市場的同時主動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收支平衡;要研究降低有些消費品的關稅,鼓勵特色優勢產品進口。

 

梳理發現,自2015年以來,中國已連續4次主動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財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中國已對152個稅號的消費品實施了暫定稅率,平均降幅為50%,涉及一般貿易年進口額109億美元,加上新調整的品類,實施暫定稅率的消費品涉及年一般貿易進口額約236億美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強調“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并指出“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

 

作為一種促進進口的貿易新業態和新模式,跨境電商行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7年9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以跨境電商發展為突破口,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和業態創新,對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增強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而將于2018年11月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被普遍視為中國對全世界釋放出的更為明確的開放的貿易信號。

 

早在2014年7月,海關總署就出臺了“保稅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政策。之后,通過建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方式,中國形成了“成體系、全方位”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模式,為跨境電商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得益于此,跨境電商行業在短時間內迎來了爆發式增長,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平臺,令中國消費者直接受益。通過它們,小到牙膏,大到賽艇,在國內下單即可享受到全球的優質產品。

 

研究機構易觀集團預計:2018年中國零售進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4216.7億元。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社會經濟價值毋庸置疑:促進海外消費回流;服務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助力供給側改革;改變全球分工結構,塑造全球貿易與投資新格局;引領全球貿易新規則;等等。

 

任何新興業態的成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既需要政府的嚴格監管,也需要在出現問題后通過政策的調整來不斷規范。

 

自2014年始,得益于政策紅利,跨境電商行業度過了兩年的“幸福”時光。彼時,海關總署接連發布12號、56號和57號文,明確了跨境電商零售進口保稅備貨商品和直購商品按照個人物品監管,按郵遞物品征收行郵稅并享受50元免征額。超低的政策門檻和稅收優惠引得各路資本爭相進入,零售進口跨境電商市場出現爆發式增長。

 

然而,隨著行業日益壯大,問題也開始凸顯:稅收流失,影響財政收入;對一般貿易進口形成不公平競爭;訂單拆分、采取螞蟻搬家形式避稅,導致大量碎片化訂單的產生,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和成本……2016年3月24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48新政”,勒住了行業狂奔之勢。之后,為了對沖新政的沖擊,又出臺了過渡期政策,至今過渡期政策已兩次延期。

 

關于跨境電商行業的最新政策信號是:自2017年12月1日起,國家又以暫定稅率方式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共涉及187個8位稅號,平均稅率由17.3%降至7.7%……

 

業界普遍認為,跨境電商行業正迎來新的政策“風口”。而從全球范圍看,未來的國際貿易將更多趨向于小額化、個性化,零售進口跨境電商被認為是全球發展趨勢。

 

另一個共識則是,對跨境電商進行規范化管理也是大勢所趨,政策和市場總會有一個相互適應和調節的時期。

 

一邊行進,一邊調整——中國的跨境進口電商正經歷這樣的過程。但沒有人懷疑,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在積極擴大進口的大形勢下,中國跨境進口電商的發展仍將持續上升。